筆者鄭漢川於就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(SUNY - Binghamton)經濟研究所博士班時,所投稿於海外版中央日報(民國83年10月22日),後來中央銀行採納此建議,於次年民國84年8月推出新版 50元硬幣。
對50元硬幣改版之建言:從民國81年10月發行50元硬幣,至今即滿兩年了,由於硬幣流通性不高,央行決定改版,這真是標準的社會成本中的無謂損失(也就是消費者的損失加上廠商的損失)。兩年前的發行,如今以高達近一億二千萬個,完全直逼紙幣發行數目,這種鑄幣成本完全遠遠超越發行紙幣成本,然而市面上的反應,為何如此不好用呢?與其如一般民眾所言「不好用」,到不如說「不實際」,因為50元硬幣的形狀大小幾乎和元硬幣一樣,而且顏色暗淡,消費者若不仔細注視,在燈光不好的情況下,往往辨別不出面值;若放口袋,心理作用又覺得容易怕遺失(50元不是小數目)。當然再加上一重要因素─硬幣的質材非常好。此硬幣發行才不久,看起來很新鮮又好奇,顏色質材又似金色,一般民眾當然很願意保存作紀念;相對地,硬幣的流通量也就減少很多。其實,仔細想想50元形狀大小和10元硬幣一樣,對視障團體公平嗎?政府可曾考慮此一嚴重性問題?在美國留學的我,五分(nickle)硬幣及十分(dime)硬幣,因為前者比後者大,但面值卻是後者大。這對本國人或外國人來說實在有點小問題,雖然在此大家都習慣了,但只要我回去台灣一趟後,重新到美國又被搞混了。我想這是美國鑄幣的缺點(我們不考慮他們鑄幣的成本)。我認為可以將硬幣的大小,依實際面值的大小相互對映,也就是50元硬幣應比10元硬幣大點。至於顏色的鮮度如何,倒不必太重視(太鮮艷容易被民眾收留當紀念,而減少貨幣流通性),硬幣的形狀仍可用圓形,在硬幣的周邊製造花紋或字樣,可避免仿冒。質材的好壞不用太在意,因為鑄幣成本也是一筆龐大的費用。十年前舊式略大的五元銅板,即是很好的樣本,可供央行參考,但要注意鑄幣金屬的成本不可大於鑄幣的面值。當然也別忘了發行50元硬幣的另一副作用即是很可能造成物價上漲或通貨膨脹(在總體經濟學上),大量地發行50元硬幣易造成一般民眾對硬幣的實際價值感降低,廠商和消費者皆視50元為小錢,因而導致物品的價格可任意昇高,在經濟學中可稱為「變相的貨幣幻覺」。這也是央行大量發行時值得考慮的一點。